著名白癜风医院 http://www.csxsl.com/m/ 中新社柏林11月3日电题:中德经贸合作何以互利共赢? ——专访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欧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史世伟 中新社记者马秀秀 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将于11月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成为自年11月以来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 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面临动荡的当下,朔尔茨此访传达出怎样的信号与意义?中德双方应以何种建设性态度推动经贸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欧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史世伟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作出探讨。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朔尔茨此访传达的信号与意义? 史世伟:德国新一届联邦政府上台以来,在其“施政纲领”和一系列公开讲话及行动中,表示要对德国的对华政策进行调整。目前,德国联邦政府由三党组成,内部在对华政策上还有分歧,准备近期出台的德国政府对华战略仍在讨论和酝酿中。根据德国宪法,联邦总理有大政方针决定权,即如果联邦政府内部出现分歧,联邦总理可以一锤定音。 朔尔茨将于11月初对中国进行其担任政府首脑以来的首次访问,与中国高层直接面对面交流,这对于双边关系的下一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朔尔茨年9月27日在柏林社民党总部出席大选后的记者会。彭大伟摄 中新社记者:如何看待《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对包括中德在内的中国和欧洲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性?在推动协定重启生效方面,德国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史世伟:中国目前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则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不过中国也是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从中国立场看,《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一个双赢的、高水平的协定。中国与欧盟当局历经7年艰苦谈判,于年12月30日,在当时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的主动协调下,宣告协定谈判最终完成。但是欧洲议会却以政治理由无限期冻结了《协定》的签署进程。从经济上看,推迟协定的生效对欧盟的实际伤害更大。因此,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的德国应发挥其影响力,敦促欧洲议会尽快完成协定签署生效。朔尔茨访华为中国政府重申这一立场提供了机会。 中新社记者:经贸关系一直是中德关系发展的稳定器。中德建交以来,两国经贸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双边在哪些领域合作基础良好,前景可期? 史世伟: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由于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中德经贸关系发展缓慢。中德经济合作真正的大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年10月,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亚洲政策纲要》,指出亚洲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认为德国亟须在这一地区加强投入和影响,明确经济关系是德国亚洲政策的中心,中国则是德国亚洲政策的重点。《纲要》的另一个重要承诺是为建立政治互信而加强领导人之间的个人联系,这为以后中德最高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奠定了基础。与《纲要》的发布相呼应,多家德国经济协会成立了“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 德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大国之一,经济以出口为导向,而中国作为后起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急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双边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向德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从德国进口先进工业设备成为双方合作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中德货物贸易年均增长16.1%;年至年,年均增长为22.7%;年至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双边贸易增长有所放缓,但是仍然增长了70%,年达到亿欧元,中国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目前有多家德国公司在中国活动,直接投资共计亿美元,为欧盟中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年德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占到欧盟对华投资的46%;年至年平均值为43%。中国目前在德投资的企业超过家,投资共计亿美元。今年来看,尽管有新冠疫情影响,双边贸易和投资均获得了较大幅度增长。 年11月30日,中德高端制造峰会在浙江绍兴举行,来自中德两国政府代表、制造业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等余人参会。王刚摄 中新社记者:在对华关系方面,德国联邦政府内部存在争议声音。有关“对华经济依赖”的担忧缘何产生?应如何理性看待? 史世伟:这种担忧主要出自两方面:一是认为德国支柱产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过高。但这是站不住脚的:从德国法兰克福股票市场达克斯指数公司(德国营业额最高的30家集团公司)在华销售额(含港澳、台湾地区)来看,超过其全球营业额30%的除半导体制造商英飞凌外也只有德国三大汽车生产商。因此,德国经济对华(含港澳、台湾地区)的销售额实际上与其在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当,德国优势产业(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的大型企业在世界其他各地也有相应的销售额与投资(比如美国)。二是所谓的“地缘政治风险”,其逻辑是:如果台海问题升级,德国则不得不中止与中国过于密切的经济往来,将对德国产生巨大冲击,所以德国应从现在起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可以看到,德国对中国经济“过于依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德国一些政客和智库缺乏事实支持的炒作,以达到将经济“政治化”的目的。 中新社记者:目前,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状况如何?中德两国企业在经贸合作方面存在哪些机遇? 史世伟:根据德国中国商会《在华德企信心调查/22》,60%的在华德企年的经营得到改善,超过50%的德企认为年其所在行业在华将有更好的发展。中国将继续是德国企业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71%的在华德企表示将扩大在华投资。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导致供应链受阻,使全球布局的德国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面临挑战。因此,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土化成为在华德国企业采取的新战略;而在一些主要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上,更紧密地与中国供应商和技术提供商合作,将供应链和研发体系本土化。 年11月19日,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交流大会暨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在济南开幕。沙见龙摄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一些企业和技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德国企业的水平,比如车用电池。因此,在一些领域,中德企业在平等基础上各尽所长地紧密合作成为中德经贸关系的新机遇。另外,中德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开展合作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也为德国高质量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 年10月19日,中德汽车大会在吉林长春举行。中外汽车领域的专家学者、知名汽车厂商及汽车零部件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围绕“创新引领绿色未来”主题展开探讨。图为中德汽车大会会旗交接仪式。高龙安摄 中新社记者:中德双方应以何种建设性态度推动未来经贸合作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史世伟:经济合作本质上是互惠互利。尽管遇到一些困难,中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仍将是世界上增长较快的经济体。中德经济相互依赖: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和经验,中德经济合作在过去30多年为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这些今后依然有效。 由于能源危机,德国经济目前遇到巨大困难,权威机构预测明年将会出现衰退。因此,作为德国务实派政治家,朔尔茨此次率领经济界代表团访华,其目的是加强政治互信,寻找继续扩大双边合作深度与广度的机遇。预料德国政府不会全面改变与中国的经贸联系,更不会追随美国实行与中国经济的“脱钩”政策。(完) 受访者简介: 史世伟,德国波茨坦大学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博士。目前担任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欧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经济分会理事、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员等。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德国与欧盟经济以及中德经贸关系的教学与研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4836.html |